行業(yè)新聞返回

果園灌溉技術


灌水時間和灌水量

因土壤質(zhì)地、品種/砧木、樹齡和氣候條件而有所差異。果園土壤含水量為最大持水量的60-80%,最適宜果樹根系生長。當土壤內(nèi)水分減少到不能移動的水量時,稱為“水分當量”,此時根系吸水困難,發(fā)生萎蔫,需要在土壤水分含量達到水分當量以前,及時灌溉。

不同土壤的田間最大持水量和水分當量分別為細沙土28.8%和5%、沙壤土為36.7%和10%、壤土52.3%和20%、粘壤土60.2%和25%、粘土71.2%和32%。

果園一次灌水量以浸潤土層50~60cm,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~80%,在果實生長期,土壤含水量維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~60%較為理想。維持土壤濕潤度,不要忽高忽低、變幅過大,以創(chuàng)造穩(wěn)定良好的根際環(huán)境。計算公式為:灌水量=灌溉面積×土壤浸濕深度×土壤容重×(田間持水量-灌溉前土壤濕度)。
【小知識】蒸騰系數(shù)、萎蔫系數(shù)和土壤容重

蒸騰系數(shù):又稱需水量, 是指植物制造1克干物質(zhì)所消耗水分的克數(shù),表示植物在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同時,水分散失的效率。蘋果的蒸騰系數(shù)146~461。

萎蔫系數(shù):樹體因缺水不能正常生長,發(fā)生萎蔫,若不及時灌水就會發(fā)生永久性萎蔫。當植物發(fā)生永久性萎蔫時,土壤中的含水量稱為萎蔫系數(shù)。即使灌水也不能使樹體回復正常的生理功能,植物最終死亡。細沙土的萎蔫系數(shù)為2.7%、沙壤土為5.4%、壤土10.8%、粘壤土13.5%、粘土17.2%。

土壤容重:即土壤密度,指一定容積的土壤(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)烘干后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的比值。細沙土的容重為1.74噸/m3、沙壤土為1.62噸/m3、壤土1.48噸/m3、粘壤土1.40噸/m3、粘土1.38噸/m3。


灌溉方法

果園節(jié)水的灌溉方式有地面溝灌、微噴灌、滴灌和滲灌,以及改良的膜上灌溉、膜下灌溉、穴貯肥水(蓄水坑)和水分調(diào)虧灌溉技術。

① 溝灌。在整個果園的果樹間開灌水溝, 由輸水溝或輸水管道供水的灌溉方法。主要優(yōu)點是濕潤土壤均勻、灌水量損失小,可以減小土壤板結和對土壤結構的破壞,壤通透性好。缺點是用水量較大,開溝勞動量大,坡地易造成土壤沖刷。

改良溝灌的方法之一:W型臺畦雙溝灌溉。果樹栽植在W型畦上,地膜覆蓋,行間生草。“W型臺畦”將樹行一分為二,分成兩個澆水溝,澆灌時,根據(jù)樹體需水狀況和土壤濕度,進行兩個溝同時灌溉或單邊灌溉,提高水分利用效率。

改良溝灌的方法之二:膜上灌溉。在地膜覆蓋的基礎上,將膜側水流改為膜上水流,利用地膜進行輸水。膜上灌溉可以通過膜上孔的數(shù)量和大小來控制水量。地膜覆蓋的放苗孔在果樹主根部,灌溉水沿主根下滲,向四周土壤擴展,形成以主根為對稱軸的橢圓形土壤灌水取,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。該技術節(jié)水、增土溫、保溫、保肥以及抑制雜草生長,是一項投資少、見效快、簡便易行的節(jié)水灌溉技術。

② 小管出流灌溉。利用管網(wǎng)把壓力水輸送配到田間,用塑料小管(內(nèi)徑4 mm)與末級輸配水管道(毛管)連接,使灌溉水流入環(huán)繞每株果樹的環(huán)溝或樹行格溝,浸潤沿溝土壤。該技術簡便易行,水質(zhì)凈化處理簡單,不易堵塞管道,對各種地形均適用。

③ 滴灌。用封閉管道輸配水或營養(yǎng)液至滴頭呈水滴狀滲入作物根系集中層的土層內(nèi)實現(xiàn)灌溉的方法。由于滴灌僅局部濕潤根部土壤,因而不會破壞土壤結構,灌溉后土壤不板結。隴東旱塬區(qū)果園,在4 個蘋果需水重要時期滴灌,滴灌時毛管的布設以果樹主干為中心,在樹冠的1/3~2/3 中間,布設成“S”形。幼齡樹灌溉量為465 噸/公頃,盛果期樹為936 噸/公頃。

膜下灌溉是覆膜種植與滴灌相結合的一種灌水技術。該技術同時具有滴灌和地膜覆蓋的優(yōu)點,能按作物需求供水,節(jié)水效果顯著。

④ 微噴灌。介于噴灌和滴灌之間的一種局部灌溉技術,將具有一定壓力的水噴到距地面不高的空中,散布成微小的水滴,均勻地噴灑到果樹上和果樹根區(qū)的地面上。

⑤ 滲灌。又稱地下灌溉,利用埋設在根層30~40 cm 深的滲水管道(暗管),將水引入田間,利用毛細管作用自下而上濕潤土壤的一種先進灌溉方法。滲灌技術可以減少地面無效蒸發(fā)和深層滲漏,土壤不板結,不破壞表層根系,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,提高肥料的利用率,且防止根部病害相互傳染。

⑥ 蓄水坑灌法。在樹冠半徑的1/2處,繞樹干挖若干個60~80cm蓄水坑,并用環(huán)狀溝(宜為一淺溝)將各坑相連,通過管道輸水將水注入坑內(nèi),通過坑壁直接滲入到根區(qū)。該技術適合我國北方地區(qū)干旱、水資源短缺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(qū)。

【來源:網(wǎng)絡轉載】